影片将聚焦美国传奇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生平,重点讲述他在1961-1969年间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月者的过程,同时也展现出人类在这次史上最危险的宇宙探索征途中所付出的难以想象的国家与个体牺牲。 影片根据詹姆斯·汉森的传记作品《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的人生》改编而成。 尼尔·阿姆斯特朗,是人类历史上首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他1930年出生,2012年逝世,是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宇航员。在美国航空航天局服役时,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7月21日成为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也是第一个在地球外星体上留下脚印的人类成员。
登月第一人的精彩影评 · · · · · ·
很荣幸, 这部电影改编自我们学校的历史系教授James Hansen的著作lt;第一人gt;, 因此在我们学校有个小首映礼,教授还回答了一些电影中的细节和真实的故事. 趁着我还记得住,忍不住想分享一下. 首先这部电影但凡涉及到无线电台的对白时,百分百都是有记录下来原话,真实性可想而知
. 《第一人》并不是一部充满着如许探索宇宙精神的电影,所以不用期待它多么波澜壮阔,一波三折。电影也没有多么渲染国家大义的主旋律或是美苏之间如火如荼的太空竞赛,肯尼迪的演讲只是电影里的惊鸿一瞥,苏联的种种进展也不过是整部电影背景里的一个杂音。 这只是关于阿姆斯特朗
曾几何时,主角身着宇航服的太空科幻片固定在每年第三季度上映,这几乎要成为一个传统了。接连两年缺席之后,今年宇航员主角终于回归。不过这一次不是科幻片,而是以真实历史为依托的人物传记片。 电影以高司令的亡命驾驶开场,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展,他表演技术的舞台已经从陆上
2014年,一部叫做《爆裂鼓手》的电影横空出世。 该片一举拿下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并且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而影片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当时(2014年)才29岁。 2016年,他执导的第二部作品《爱乐之城》更是颁奖季的人生赢家,获得14项奥斯卡提名,
选择《登月第一人》作为2018年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可以说国际上最为权威的电影节给了这位最炙手可热的新星导演——达米恩·查泽雷足够的肯定。 从导演脱离学生习作的稚气真正进入电影工业体系开始算起,第一部执导的电影《爆裂鼓手》甫一现世,就真的爆裂了整个
[作者 | LORENZO] 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于昨天拉开帷幕。作为最老的电影节,威尼斯在多年走下坡路的阴影中逐渐走出,摇身一变成了奥斯卡风向标。去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得主《水形物语》不仅最终摘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影片导演吉列尔莫·德尔托罗更担任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
新世纪后,曾有美国宇航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坦言航天器、空间站是代价高昂的“战略性错误”。 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当1969年7月21日凌晨2点56分,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将其左脚第一次踏上月球表面,讲出这句话。 全世界此刻有超过5.3亿人正在通过直
美国太空项目的巨额经费饱受质疑,阿波罗十一号成功登月之后,电视上重播了肯尼迪那段著名的演讲—— “But why, some say, the Moon? Why choose this as our goal? And they may well ask, why climb the highest mountain? Why, 35 years ago, fly the Atlantic?” 我们为什
2018年颁奖季又来了,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小年和唏嘘声。可能几部最佳影片单加起来,还比不上一部最佳外语片的质量。不过在众多的颁奖季作里,小玄儿还是有着自己的好莱坞五佳: 《登月第一人》 《湮灭》 《遗传厄运》 《银湖之底》 《黑色党徒》 今天特别想分享的 是这部达米恩·
《登月第一人》是“高司令”瑞恩·高斯林与导演达米恩·查泽雷的第二次合作,该片以全新的视角,为观众呈现了登上月球的第一个人类——尼尔·阿姆斯特朗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一面。 高司令与达米恩·查泽雷上一次合作的《爱乐之城》曾经横扫颁奖季,票房口碑双丰收。 不过在这之后
一部“反英雄主义”电影,讲述一个草根为了国家的面子工程经历了女儿夭折、好友遇难、家人反对、公众质疑等种种困难后,因为运气好而偶然成功的故事。 他不是什么英雄,他只是抱着必死的心理去执行任务,结果一不小心活了下来,又一不小心成了名垂影史的伟人。在那个充满太空狂热的年代,太空竞赛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科学意义。NASA知道三位宇航员可能有去无回,甚至提前为他们写好了遗书。然而他侥幸活了下来。站在月球表...
一部“反英雄主义”电影,讲述一个草根为了国家的面子工程经历了女儿夭折、好友遇难、家人反对、公众质疑等种种困难后,因为运气好而偶然成功的故事。 他不是什么英雄,他只是抱着必死的心理去执行任务,结果一不小心活了下来,又一不小心成了名垂影史的伟人。在那个充满太空狂热的年代,太空竞赛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科学意义。NASA知道三位宇航员可能有去无回,甚至提前为他们写好了遗书。然而他侥幸活了下来。站在月球表面上,家人的点点滴滴浮现在他眼前。他终于拿出女儿的手链,缓缓扔进陨石坑,和过去挥手告别,转身拥抱新生。对女儿的思念化作屡屡柔情,弥漫在月球大地上,他终于放下牵挂和执念,和自己握手言和,这一幕绝对是年度最震撼瞬间之一。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没有拍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插国旗的镜头,比某部举国旗、晒护照的电影克制不少。
特别漂亮:大量手持近景超近景,胶片颗粒极其明显,色调复古,在舷窗外、在喷射器分离之间,在登月舱打开的一瞬间声音戛然而止以及太空华尔兹竟然有看2001的错觉。特别真实:胶片的确还原出六十年代的太空技术的简陋粗糙,从飞行器试飞到测试再到阿波罗11号,对发射时颠簸、失控时的离心力以及月球地表是浸入试的描绘。细节和手法能看出导演的野心:三五个镜头交代丧女初试搬迁,干净利落;测试飞行入舱苍蝇和安全带失灵的细...
特别漂亮:大量手持近景超近景,胶片颗粒极其明显,色调复古,在舷窗外、在喷射器分离之间,在登月舱打开的一瞬间声音戛然而止以及太空华尔兹竟然有看2001的错觉。特别真实:胶片的确还原出六十年代的太空技术的简陋粗糙,从飞行器试飞到测试再到阿波罗11号,对发射时颠簸、失控时的离心力以及月球地表是浸入试的描绘。细节和手法能看出导演的野心:三五个镜头交代丧女初试搬迁,干净利落;测试飞行入舱苍蝇和安全带失灵的细节都真实又压抑;丧礼和陨石坑中闪现的女儿的身影饱含深情。
从爱乐到爱月,这是高司令的一小步,却是他演技提升的一大步。
3.5 做对了很多也做错了很多。从很私人的角度来讲登月,出色的音效设计、手持摄影和大量主观视角尽量缩短观众和角色之间的距离,使得那些成功或失败的任务都拍得惊心动魄特别抓人,但又在情感表达时显得过犹不及,最后的煽情大招也落入俗套。而通过加入家庭和社会的视角展现对这项任务的反思,增添了层次感但也一定程度削弱了情感内核的力量。应该能拿到不少奥斯卡技术奖项提名,音效摄影配乐剪辑都很好。
A / 依然是拒绝对观众给出单一答案的Damien Chazelle。假如说前两部展现的更偏向于理想现实二元间的摇摆与模糊,这次制度、社会与家庭更多层的撕裂则完全处于隐伏状态。而真正的突破在于,这种混沌的克制之下,影像与声音纯粹的心理摄取能力被如此肆意地释放了出来。一个被太空斑驳光影切割震颤的Neil居然完全抽离于这个好莱坞架构以一种仿佛超验的贯彻的姿态,惶然、阴郁而又不乏理想主义浪漫与悲情地直冲...
A / 依然是拒绝对观众给出单一答案的Damien Chazelle。假如说前两部展现的更偏向于理想现实二元间的摇摆与模糊,这次制度、社会与家庭更多层的撕裂则完全处于隐伏状态。而真正的突破在于,这种混沌的克制之下,影像与声音纯粹的心理摄取能力被如此肆意地释放了出来。一个被太空斑驳光影切割震颤的Neil居然完全抽离于这个好莱坞架构以一种仿佛超验的贯彻的姿态,惶然、阴郁而又不乏理想主义浪漫与悲情地直冲寰宇,“降临”并“重叠”于我如月球表面般空茫一片的脑海中。私人Chazelle最佳。/ 二刷:阿姆斯特朗的《死囚越狱》。月球,不过是人类最大的镜面而已。
Copyright © 2008-2018